不仅强迫自己,而且强迫他人,如何摆脱被强迫思维干预的生活
“强迫症”在网络上日益流行,很多人甚至以“强迫症”为荣,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要求、水准高。但实际上,真正有强迫症的人,感受是苦不堪言的,强迫思维或者强迫行为让人的生活、工作都受到巨大的影响。
黄女士是一个公司的高管,工作能力出众,人际交往却一团糟,同事都在背后称她为控制狂。她要求自己的手下工作必须按照她要求的方式来,不然的话就会发脾气;她喜欢操控一切,从不愿意听取建议或平心静气接受建设性的批评。和别人聊天,会一直讲自己的事情,告诉别人应该是这样,不是你认为的那样,你必须听我说,却很少顾及别人要说什么。
这种严重的强迫行为让身边人深受其扰,朋友实在接受不了,建议她去做心理咨询,并向她推荐了伟凡心理咨询中心。黄女士电话咨询后,最终预约了艾歆伟教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。
艾歆伟教授在详细了解黄女士的情况后,指出她存在强迫思维,而强迫思维的形成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。艾歆伟教授运用主意识修正理念,帮助她找到强迫思维的根本原因,并提出了解决方法。
父母管教过分严厉、苛刻,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,决不准自行其是,很容易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,孩子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,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,优柔寡断,于是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、焦虑的情绪反应。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,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,如医生家庭,由于过分爱清洁,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,容易使孩子形成“洁癖”,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。
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如
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就是对真实自我的任何反应、任何表现,包括自我逃避、否定、批评等负面情绪,都能理解和接纳。应该认识到,每个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,我们并不是神,都会犯错,在其他方面总会有人超过自己,做得比自己好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并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,才能正确面对焦虑,缓解强迫情绪。
做正确的心理暗示,不怕强迫
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求助者害怕它的再次出现,于是越害怕就越出现,越出现就会越焦虑,如此反复下去这种模式就被固定了下来。实际上害怕也会偶尔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,只不过这些人不在意罢了。求助者要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担心害怕是和其他人一样的,是很正常的。之后再和顽固的强迫斗争,并且战胜它。
如果强迫影响到了正常学习和生活,建议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辅导,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排除困扰。伟凡心理咨询中心,愿为您提供专业化、有效化的心理咨询服务。
温馨提示:心理咨询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和手把手的指导,简单的有声聊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任何提出通过微信、电话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服务,咨询需谨慎。
黄女士是一个公司的高管,工作能力出众,人际交往却一团糟,同事都在背后称她为控制狂。她要求自己的手下工作必须按照她要求的方式来,不然的话就会发脾气;她喜欢操控一切,从不愿意听取建议或平心静气接受建设性的批评。和别人聊天,会一直讲自己的事情,告诉别人应该是这样,不是你认为的那样,你必须听我说,却很少顾及别人要说什么。
这种严重的强迫行为让身边人深受其扰,朋友实在接受不了,建议她去做心理咨询,并向她推荐了伟凡心理咨询中心。黄女士电话咨询后,最终预约了艾歆伟教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。
艾歆伟教授在详细了解黄女士的情况后,指出她存在强迫思维,而强迫思维的形成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。艾歆伟教授运用主意识修正理念,帮助她找到强迫思维的根本原因,并提出了解决方法。
父母管教过分严厉、苛刻,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,决不准自行其是,很容易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,孩子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,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,优柔寡断,于是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、焦虑的情绪反应。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,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,如医生家庭,由于过分爱清洁,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,容易使孩子形成“洁癖”,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。
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如
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就是对真实自我的任何反应、任何表现,包括自我逃避、否定、批评等负面情绪,都能理解和接纳。应该认识到,每个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,我们并不是神,都会犯错,在其他方面总会有人超过自己,做得比自己好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并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,才能正确面对焦虑,缓解强迫情绪。
做正确的心理暗示,不怕强迫
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求助者害怕它的再次出现,于是越害怕就越出现,越出现就会越焦虑,如此反复下去这种模式就被固定了下来。实际上害怕也会偶尔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,只不过这些人不在意罢了。求助者要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担心害怕是和其他人一样的,是很正常的。之后再和顽固的强迫斗争,并且战胜它。
如果强迫影响到了正常学习和生活,建议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辅导,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排除困扰。伟凡心理咨询中心,愿为您提供专业化、有效化的心理咨询服务。
温馨提示:心理咨询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和手把手的指导,简单的有声聊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任何提出通过微信、电话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服务,咨询需谨慎。
拨打咨询电话
4008-066-255在线咨询
点击开始 寻求帮助热门评论
相关推荐
- 谁能懂抑郁的痛苦?这样做,帮你摆脱抑郁的折磨


抑郁情绪阅读量4635评论42019-03-05 - 一位母亲的自述:帮助厌学的孩子,重返校园


厌学心理阅读量4641评论42019-01-14 - 夫妻相处有技巧,学会这些家庭没矛盾!


夫妻关系阅读量4626评论42018-08-06
怎样让孩子摆脱厌学情绪,学会自主学习?厌学心理阅读量4631评论42018-07-17






